千古名句古诗词有赏析

时间:2023-09-19 19:5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誉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诗境极为和谐外,大概还由于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暂、韶华难挽的规律吧。

原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惜。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丈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

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翻译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落花时节飞来飞去飞落到了谁家?洛阳姑娘喜爱漂亮的颜色,碰见落花便会长长的叹息。今年的花已落了,花色也已败褪,明年花开时,在这儿的人还会有谁?

已见到过松柏被砍伐掉作了薪柴,更听说有好端端的桑田变成了大海。古人再也不会出现在洛阳城东,今人却还要面对吹落春花的大风。年年岁岁,花和花总很相似;岁岁年年,花前的人都很不同。寄语给这些正当好年岁的美少年,你们应当爱怜半死的白头老翁。

这老翁也真可怜,他从前也曾是个红颜美少年。和公子王孙们同游在芳香的树下,享受清歌妙舞的欢乐在那落花之前。到过光禄大夫家的池台,处处都像是铺开的锦绣;也去了将军府第,见楼阁上画满了神仙。到如今一旦病卧在床,就见不着相识者的面;春季时的游乐也不知会轮到谁那一边。

秀发俊眼能保持几天,很快,鹤发就变得如丝团一般散乱。请看古来又歌又舞的热闹地方,而今只有黄昏的鸟雀在悲悼地啼喊。

赏析

《代悲白头翁》,又名《白头吟》,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前人所作,大都为或叹夫妇不能白头相守,或“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玷玉之谤。”刘希夷的这首拟作,显系感伤韶光易逝红颜难驻之咏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一作“坐见”)落花长叹息。”诗一起手,便把人带入一个感伤的意境。桃红李白,占尽三月春色,但易荣亦易枯,转眼即花谢花飞,不知落入谁人庭院汨落为泥了。这为时短暂的荣枯,极易引起人们韶光易去之感,尤其对于“惜颜色”的女子,更易引起“红颜难驻”之叹。这里到底是女儿见花而“惜颜色”,还是因“惜颜色”而思及“桃李花”,大可不必去费力推敲,恐二者兼有且互为因果的可能性更多些。诗以此为兴起,便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

说是感伤,确系感伤,“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再露端倪。人的青春真是短暂啊,花开花落,占时无多,人的容颜就有了变化。如果待到来年花开,焉知还有何人再得一睹呢?何况“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号称长寿的“松柏”被人摧折为烧柴,日有所睹,沧海和桑田也会发生“沧桑巨变”,更何论短暂的人生呢!果然,“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今古人世已几经变迁了,今人不过仍在步古人的老路而不自知罢了。

思念至此,谁能不发岁月无情,人生短促的浩叹呢!诗至此,韶光易逝的感伤已达到了顶点,这个思绪的脉络被作者写得十分清晰,是由花而人,由人而长寿之松柏而本无生死的桑田再复归到花而人,自然合理。此情此景,人们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叹是极易理解的。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誉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诗境极为和谐外,大概还由于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暂、韶华难挽的规律吧。

诗句以“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作状语,将虽易谢亦易开,且在人的视觉中,去年和今年并无不同的花和年齿与岁月俱增,逝去的年华永不再现的人生作比,道人人所欲道而不能道,极富有哲理。这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处在转捩点上,承上启下,既是对前半所咏之总结,又为下半之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开启与规划了以下所吟的思路与内容。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二句乃是思路之必然,作者的创作意图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寄言”,交代了题作“代悲”的缘由,“须怜”是作者写本诗所欲达到的目的。“全胜”与“半死”,“红颜子”与“白头翁”的比照作用十分鲜明。如果说,上面所咏之“花”、“人”、“松柏”、“桑田”还只是理性的认识的话,那眼前的“人”的变化就“感性”而直接,使人不能不注目以思了。

“此翁白头真可怜”,以“白头”点题,以“可怜”再聚人们应注之焦点,作以下的反思;“伊昔红颜美少年”。“红颜美少年”与“全盛红颜子”同义,再次吟出是提醒人们反思的焦点:今日的“全盛”正是他年的“可怜”,于今“伊”的“半死”,而不久前还是“红颜”啊,能不“须怜”吗?“伊昔”句也是下文回忆的总领,下面“公子”至“将军”四句,则是具体追述“伊”“昔”“红颜美少年”时的行状。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是说“伊”在“昔”也曾与王孙公子们留连于“花间”、“芳树”的美景之中,沉缅于“清歌妙舞”的神仙似的岁月,整日征逐于权贵、豪富的“光禄”、“将军”的“池台”、“楼阁”之上,过着“丈锦绣”、“画神仙”的悠游生活,可谓“全盛”,可谓“美”至无以复加了。但岁月无情,不知不觉老病将至,白发将取代红颜。果然,“一朝卧病无人识”。花天酒地的生活加速了老病的进程,而“一朝卧病,”那些声色犬马之交哪里还会来看视自已!这个“无人识”既是世态炎凉,酒肉征逐之交的真实写照,也是岁月无情,容颜渐衰,连自己也无法辨认自己的如实描绘。荣枯如此翻复,在这样的境遇下,也只能作“三春行乐在谁边?”的无限怅惘之叹了。

怅惋之后,是不能不作这样的反思的,“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宛转”、“须臾”,极言时间的短促,“乱如丝”是对“能几时”不疑而问的确切回答,而“白发”则是“蛾眉”必然的归宿了。这四句描叙的是人生由盛而衰的当然历程,这一历程及其变化在提醒着仍在以“红颜”自诩的人们,“白头”是难以逃避的将来,“全盛”之时无多,“半死”必亦随至。“芳树落花”,“清歌妙舞”、“丈锦绣”、“画神仙”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要“须怜”白头,怜人亦即自怜。不是吗?

“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哪一场歌舞无尽?哪一种“全盛”不衰?只要看看从前的舞榭歌台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蓬蒿丛生,只有乌雀于黄昏之时在这些废墟中悲鸣,就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了。这一收束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重申了题旨,更增添了诗歌的感伤气氛,使人读后往往难以自拔。

刘希夷的这首《代悲白头翁》,全诗充满了韶华易逝的伤感情调。诗中所抒之理,固为常理,但人们如能奋发,不象诗中所述之“红颜”在“全盛时,唯只知声色是逐,放纵为娱。而知人的生命有限,当在此“有限”之时,不虚掷年华,不碌碌人生,则可无此“白首”之叹,而可告慰于已了。

如果说旧时人们称道此诗更多的是在内容上引为同调的话,我们今天对它的称许则更多侧重于其艺术成就方面。这首诗虽未全脱六朝浮艳之气,柔巧之风,但全诗自然流畅,诗境与诗意和谐统一,语言晓畅,不事雕琢又无比精炼,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全无斧斫痕迹,浑若天成。一些重要词语如“花”、“人”、“红颜”等的反复使用,不仅未给人以重复拖沓之感,而且增加了诗的咏叹味道。感叹句式、疑问句式的大量运用,也使诗的句式富于变化而增强了感染力。诗的结构也妙合无垠。对比手法的安洽运用形成了意念上的反差,增强了命意的表达。这些当是本诗今日生命力之所在。

为什么古诗词会有大量的问题赏析

谢谢!

首先我得说对于这个提问的专业回答应该由相应的学者去完成。当然非学者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可以归纳为:有利于认知和学习,有利于传承和发展。

古代的诗词为什么有很多千古名句

所谓千古首先时间要够长,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文人都喜欢吟诗作赋,留下的作品有数十万首,文化已过积累和沉淀,自然就会有很多优秀的名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千古名词:人生诺只初相见,诉说了怎样的故事。

……上古诗歌,演说都有深远议意,楼上几位大神精通古诗,记述了上古爱情伤感诗歌!都经典。金庸景色,梁玉生的对联盛盛金典。

千古名词,诉了怎样的故事,就是记述那作者写出的感叹痛伤之曲,和情人离别滴沮如滴血之感!

……相识好比初相逢,

……人生诺只初相见。我两句话混起来就变了些议意,初识、初见初学,不管是文化科学,高科技,恋爱爱情等等,让他去学习,磨练,深研,经久之练,人才乃矿石之金!。

……人生诺只如初见,天地乾坤分四季,春草夏花跃眼夺目,青春年华艳艳视仙,情感她芳眼说话,不言而合对爱佳。相知相爱金童玉女,但苍桑有格,南通北国。其其回故之乡,眮眮送目,它时芳草今陆䒵。敬请我师批评指正,草草跑题了。

……谢谢头条!谢吾空。

这里有一千古名句似对联:踏花归来马蹄香,如何对上联

阉羊惹得身手臭,

踏花归来马蹄香。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名句

1.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2.予鱼与水,愚我与昧。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8.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9.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12.戎装戍边关,红妆待君还。不负凌云志,许卿一世欢。13.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14.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

1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6.愿得韶华剎那,开得满树芳华。

17.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

1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衣裳。

21.机关算尽太懂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2.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4.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古诗词中,哪一句最有画面感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少时就很钟爱杜牧的名篇《山行》,每每朗声吟诵的时候,脑海里便不由呈现诗中所描绘的迷人画面。但当时囿于年龄阅历限制,喜爱之情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诗作表面描绘的景色和朗朗上口的诗句上。及至年龄渐长,随着人生阅历渐丰,才不由稍深入地领会了诗作文字背后的高妙。前人著述备矣,所以在此我将另辟角度,说说我对诗文的理解,欢迎广大热爱诗词的朋友们予以指正!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经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是诗人于晚秋时节游历寒山时,因被沿途美景所震撼,便用自己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晚秋的一个午后,诗人兴之所至,驱车来到了山势峻拔的寒山脚下。从山下举首仰望,陡峭的山势直插云霄,仄仄的石级蜿蜒斜上,一直延伸到雾霭缭绕处的几户山顶人家。诗人缓缓拾级而上,细赏着沿途绚烂静穆、层林尽染的山景。赏游渐渐深入,时间也渐渐向晚。此时,红橙橙的夕阳余晖映红了半边天空。绮丽灿红的晚霞映照着满山红枫,那经霜历寒后的枫叶更呈现出胜于二月春花的红艳!诗人简直为眼前难得一见的奇景迷醉了,惊喜中竟是顾不得驱车赶路了!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篇。即整首诗看似在写景,其实是在借景寄托心中不凡的情志。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但因他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自然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此番背景必然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

诗人不屑与当朝权贵合污的清高,加之孤傲自负的性情,便难免心生“曲高和寡”之感,所以愚以为诗的首句中“远上寒山”便隐藏着高处不胜寒之意。年至不惑,坚守独立政治主张的他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转机,其“平复藩镇”的方略得到了采纳,于是便有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惊喜,诗中的“人家”在此就不单单指山中真实人家,更隐示着自己政治生涯中的聊聊知音。于是渐入佳境的杜牧不由投身于大展宏图、实现抱负的奋斗中。至此,他更是感受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绮丽,尾句中的霜叶既有自喻之意,也极绘了自己理想之境的绚烂多彩。那么“二月花”自然是自己不屑与之同流的“庸常之辈”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既深刻昭示了诗人不同凡响的伟大抱负,也因其对绚丽秋色的极致描绘感染了古今无数的读者,于是《诗境浅说续编》对此诗作出了高度评价: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词坛,播诸图画。唯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Copyright© 黑海资讯

鄂ICP备2023014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