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北京条约
清政府与英国于1860年10月24日签署条约,英方代表为额尔金伯爵。约文中英文共10页,条文次要内容如下:
清朝确认中英《天津条约》有效性;
清朝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
清朝增开天津为商埠;
添加中英《天津条约》的赔款至800万两;
容许东方传教士到中国租买土地及兴建教堂;
允许本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局部值得留意的是,1985年中英联结申明中并没有破除此条约,而是申明香港地区(即香港岛、九龙及新界)是中国领土,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地区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政府于同日对香港行使主权。依照国际法,此条约仍然有效,并未被破除。
中法北京条约
清政府与法国于1860年10月25日签署条约,法国代表为葛罗男爵。约文中法文共27页,条文次要内容如下:
清朝同意中法《天津条约》,赔款增为800万两;
归还从前没收的天主教财产;
中文条约第七款明定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及建造自便,但法文版无此条;
清朝赞同开放大连为商埠;
中俄北京条约
清政府与俄国于1860年11月14日签署条约,俄国代表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约文中俄文共43页。在英法联军之役快将完毕时,俄国声称本人之前对英国、法国调停和平有功,逼清政府签订这条约。当时咸丰皇帝出走热河,担任所有善后工作的奕䜣求和心切,就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条文次要内容为:
清朝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冻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归俄国所属,从此中国得到了西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如今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
开放张家口、库伦、喀什噶尔为商埠;
俄国在库伦、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
两项条约划定了俄国和中国的古代的东部疆界。另外,条约中为中俄西段边界走向作出了准则规定,成为起初1864年《中俄勘分东南界约记》的分界根底,中国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